
《范进中举》是中国高中生必学的经典课文,许多人都熟悉其中的故事。还记得范进中举前,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起,连带着母亲几乎要饿昏了,最后不得不把家中唯一的母鸡拿去卖,换取一些米做饭。这一幕让人又心酸又搞笑:
“出榜的那天,家里连早饭的米都没有,母亲急忙对范进说:‘我有只下蛋的老母鸡,你赶紧拿去集市卖了,买点米煮些粥给我吃,我已经饿得两眼发黑了。’范进慌忙抱着鸡,跑去集市。”
然而,范进中了举之后,局面完全反转。他的老丈人胡屠夫立刻对他恭敬有加,称他“范老爷”、贤婿,甚至主动送来米、酒、鸡蛋和银子。还有人送房子,恭维不停,让人不禁感叹世事无常:
展开剩余76%“‘老太太别担心,我们立刻派人跟着范老爷,邻里拿来了鸡蛋、酒米,还有人背了米斗,捉了鸡。’范进的妻子哭着忙碌着收拾这些礼物。”
“张乡绅看着范进,说道:‘世先生果真清贫。’他拿出五十两银子,说:‘这只是小小心意,您可收下。我们那边有空房,三进三间,虽然不豪华,但干净,可以搬过去住。’范进推辞不掉,张乡绅便坚持:‘你我年纪相仿,关系就像亲兄弟一样,若如此推辞,岂不是见外了?’”
这情形让人好奇,为什么范进一中举,周围人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剧变,为什么会有人争着送礼,甚至要送房送银?范进明明还是那个范进,凭什么他不收礼,人们反而生气?
答案在于,古代中国社会有着严格的阶级观念。范进一中举,就意味着他完成了社会阶层的跃升,踏入了士人的行列,不再是普通百姓。从此,他成为了当地的体面人物,乡邻们自然希望巴结他,攀附这层身份。举人是有权做官的,即使不继续参加更高层的科举考试,范进也有资格在地方上担任一些低级职务。
在古代,举人可以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。举人往往可以担任如教谕、县丞、主薄等正八品的小官,而这些职位的权力虽小,但在普通百姓中,已经算是很高的位置了。如果做得好,还可能晋升。比如明朝的海瑞,他也是一位举人,凭借卓越的政绩,从福建南平教谕一路晋升为吏部右侍郎,最终官至正三品。
就算范进不再往上考,举人这一身份也让他在地方上拥有了巨大影响力。如果他选择继续参加会试,成功成为进士,他的官职将更高,甚至可以成为京城的高级官员。举人享有的荣誉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:有地方官员会主动送银送房,送土地和财物,这都并非贿赂,而是出于对身份的重视。
举人还能够享有免税、免刑的特权,在乡里话语权极大。即使举人犯了罪,只要功名未被除掉,官府也不能轻易动刑。举人因此常常成为乡村里人们尊敬或惧怕的对象。
这种身份的转变,不仅让范进获得了物质上的好处,也让他在家乡有了更多的尊严。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相比,举人的身份几乎是个突破性的提升,而这些变化也充分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读书、对“士”阶层的尊崇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