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20世纪50年代,朱德,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,计划乘火车前往天津视察工作。突然,一位随行工作人员轻声告诉他一个消息,朱德的脸上立刻露出了欣慰的微笑,他拍着大腿说道:“等火车到站后,让他来见我。”
果然,当火车到站后,工作人员带来了一位身穿破旧工作服、皮肤黝黑、步伐蹒跚的男人。他显得有些局促,低着头走向朱德。但朱德却没有等他抬头,立即上前抓住他满是煤油污垢的手,拍了拍他的手背,笑着说:“好!你学会开火车了,学到本领,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。”
那一刻,这位工人猛然抬起头,松了一口气,激动地说道:“爸,原来是你呀。”他就是朱德唯一的亲生儿子——朱琦。
展开剩余86%那么,作为开国元帅的儿子,朱琦为何选择做一名铁路工人呢?其实,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家风和朱德对家人的教育。
1937年,周恩来安排将一名年轻男子带到延安,这个男子身穿国民党军装,寻找他的父亲——当时的八路军总指挥朱德。朱德看到这个身材高大的青年时,脸上充满了疑惑。他仔细打量了这个年轻人,猛地走上前,伸手摸了摸他的耳朵,发现那是他儿子朱琦特有的小耳朵。朱德高兴地说道:“没错,这是我的儿子,我的保柱。”说完,他激动地把儿子抱在怀里。
这一刻,朱德泪流满面,因为他已经20多年没有见过自己的儿子。那时,朱琦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,分别时,他才不到三岁,而今,他已经是个英俊的21岁青年。
朱琦出生于1916年9月,是朱德第二任妻子萧菊芳的儿子。朱德特别为他取了个小名叫“保柱”,因为他耳朵上的“拴马柱”特征。没过多久,朱德便投身革命,离开了家乡,而朱琦与母亲则在四川过着分居生活。
不幸的是,朱琦还未满三岁时,母亲去世,朱琦被托付给朱德的第三任妻子陈玉珍抚养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朱琦渐渐明白,父亲是外面为革命事业奋斗的英雄,也决定走上为国家贡献自己力量的道路。他自学武术,阅读红色书籍,积极为革命事业做准备。
到了1937年,朱琦告别了母亲,准备参军。然而,他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。好在不久后,国共达成合作,朱琦得以回到朱德身边。
当时,朱德的参谋潘开文因看到朱琦刚到延安不适应,私自给他申请了两块肥皂。此举被朱德发现后,严肃地批评了潘开文,并且教育儿子:“我的子女绝不搞特殊!”
朱琦被送到中央党校接受正规学习,凭借革命的热情和父亲的教诲,他顺利完成学业并于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但即使如此,他依然感受到父亲的严格要求和“朱德之子”这个标签。朱德也没有让儿子留在身边继续享受特殊待遇,而是把他送到抗日的前线。
在抗日战争中,朱琦不幸被敌人机枪打伤,左腿残疾。即便如此,朱德依然没有为他特殊安排,而是让他回到延安,继续为革命工作。朱琦没有抱怨,而是全力投入到新的工作中,证明自己并不依赖父亲的权势。
有一次,朱琦参加了延安的一场晚会。散场时,看到他步履蹒跚地走在黑暗中,有人出于好意想让他搭顺风车。然而,朱德突然出现在他面前,严厉地叫停了这一行为:“你不能享受特殊待遇。”这个教育让朱琦深感愧疚,并发誓再也不搞特殊。
朱德的家风严谨,且从不偏袒家人。在新中国成立后,朱琦从部队转业到石家庄工作,朱德要求他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,学会一技之长。朱琦最终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,并因其敬业精神和刻苦工作获得了同事们的尊敬。
朱德对家人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上,生活中的细节也严苛。他不允许家人浪费,家中的每一分钱都要用得当。即便是最简单的日常生活,他也要求子女们自食其力,从不奢求什么特殊待遇。
朱德的家风,不仅影响了朱琦,也影响了整个朱家。他严格要求每一代人,不让他们依赖于家庭背景,而是要继承革命的精神和奋斗的传统。
即便是在晚年,朱德依旧对家人严格要求。比如,孙子朱全华被安排回家照顾朱德时,他也没有允许他因此得到特殊待遇,而是要求他回到基层继续锻炼。
朱德不仅一生致力于国家和人民,也在生活中处处为家人树立榜样。他的家风,不仅让朱家后代受益,也深深影响了那个时代的革命者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